龟,乌龟,观赏龟,观赏鱼,观龟赏鱼,养鱼论坛,养龟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东游西逛

[转帖]中国濒危鱼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极边扁咽齿鱼(Platypharodon extremus)又称扁咽齿鱼。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扁咽齿鱼属。俗称:小嘴巴鱼、鳇鱼、草地鱼。英文名:Wide tooth schizothoracin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侧扁,体背隆起,腹部平坦。头锥形。吻钝圆。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发达的角质前缘。上唇宽厚,下唇细狭。唇后沟止于口角。无须。体裸露无鳞,仅具臀鳞;肩带处鳞片消失或仅留痕迹;侧线鳞不明显。背鳍刺强,具深锯齿,背、腹鳍起点相对;臀鳍位后;尾柄短。体背侧黄褐色或青褐色,腹部浅黄或灰白色。腹、臀鳍浅黄色,背、尾鳍青灰色。

  适应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河流中,栖息环境为水底多砾石、水质清澈的缓流或静水水体,常喜在草甸下穴居。其食性单一,以下颌刮食水底附着藻类等为食。生殖期在5-6月开冻之后,产卵场在水深1米以内的缓流处。常见个体重为1.5-2.0公斤。

  扁咽齿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区狭窄,仅分布于黄河上游高原的宽谷河流。

  扁咽齿鱼属高寒地带生活的种类,种群较小,分布区狭窄。生长期短,生长速度缓慢,性成熟年龄迟等因素限制了该物种的种群数量的发展。。而自20世纪50年代后,产区人口剧增,高强度捕捞导致资源量迅速下降。目前,分布区已逐渐缩小到人烟稀少的高原草甸深处。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西乌鲤――乌原鲤


乌原鲤(Procypris merus)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原鲤属。俗称:乌鲤,墨鲤,乌鲫,乌钩,黑鲤。英文名:Chinese ink carp 。

  濒危等级:易危。

  体侧扁,成长菱形,背部隆起甚高,腹部平直。头较小,吻较长,吻长大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口端位,呈半月形;唇很厚,表面有许多明显而细小的乳头状突起。须2对,较长,颌须较吻须粗长。侧线微下弯,侧线鳞41-45个,背鳍与臀鳍均具强壮的硬刺,其后缘呈锯齿形。背鳍外缘内凹,基底长,分枝鳍条为16-18。胸鳍较长,末端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头部和体背部暗黑色,腹部银白;每个鳞片的前部有一黑点,联成体侧明显的纵纹;各鳍为深黑色。

  乌原鲤为江河中下层鱼类,多栖息于流水深处底质为岩石的水体,亦能生活于流速较缓慢的水体底部。有短距离的洄游习性,冬季产卵后溯江上游,洪水期向下游游动。食性杂,常以口向水底岩石表面吸食底栖动植物,以小型的螺蛳、蚌类、蚬类为主,也食少量的水生昆虫的幼虫、水蚯蚓和藻类。因为吸吮是这种鱼的取食方式,所以常不免将少量的泥沙一亚带入肠管中。一般需超过2龄始达性成熟,产卵季节为11月至翌年1月;卵分批产出,呈黄色,沉性,并具一定粘性;产卵场多在水流湍急、多着生藻类的沙滩石边、沙滩尾处。

  乌原鲤分布于西江水系干支流,在广西境内为普通的上等食用鱼类。市场上常见者多为0.5-1.0公斤重的个体,最大个体能长至重7公斤。产量虽不高,但其体厚,肉味鲜美可口,故被视为上等经济鱼类。

  由于本种有迁移习性,而河道各支流均修建坝闸,阻碍了洄游河道,影响了它的生活和繁殖;而工业污染的排放,造成水质恶化;加之捕捞过度等因素,使其资源量下降,目前已成为易危物种。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原鲤属。俗称:岩鲤、黑鲤、岩鲤鲃、墨鲤、水子、鬼头鱼。英文名:Rock carp 。

  濒危等级:易危。

  体侧扁,呈菱形,背部隆起成弧形,腹部圆。头小,呈圆锥形,吻较尖,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唇上有不大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小鱼则完全没有。须2对,后对比前对略长,鱼眼径约等长。眼大。侧线平直,侧线鳞43-45个。背、臀鳍刺均特别强壮,后缘有锯齿。背鳍外缘平直,基底长,分枝鳍条为18-21;背、腹鳍起点相对。胸鳍长,末端达腹鳍起点。头部及体背部深黑色或黑紫色,略带蓝紫色光泽,腹部银白。每一鳞片的后部有1黑斑。尾鳍后缘有1黑色的边缘。在生殖期间,雄鱼各鳍为深黑色,头部有珠星。

  岩原鲤大多栖息在江河水流较缓、底质多岩石的水体底层,经常出没于岩石之间,冬季在河床的岩穴或深沱中越冬,立春后开始溯水上游到各支流产卵。最小成熟年龄为4龄,产卵期在2-4月,产卵盛期在2-3月,据渔民反映,秋季(8-9月)也有产卵的亲鱼活动。产卵场一般分布在支流急滩下,底质为砾石的二流水中。卵淡黄色,卵产出后粘附在石块上发育。生长速度较慢,一般4龄鱼才达0.5公斤左右;10龄鱼的体长为59厘米,体重4公斤;常见个体为0.2-1.0公斤,据记载最大个体可达10.0公斤。虽为杂食性鱼类,但较喜食底栖动物,其主要食物成份为摇蚊幼虫、蜉蝣目和毛翅目幼虫、寡毛类、小螺、蚬、淡水壳菜等软体动物,其次是腐烂的高等植物碎片,偶尔亦有少数浮游动植物。冬季停止摄食,3-4月开始摄食增高,7-8月则大量摄食。

  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在长江上游渔业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不高,但它具有体腔小,肉原质嫩,味鲜美等优点,为人们所喜爱,中型的上等经济鱼类。

  近年来长江上游支流筑坝闸,阻隔了岩原鲤迁徙至产卵场的通路;再者高强度捕捞,尤其是大规模的电捕,对其资源的破坏极为严重;加之沿江工厂污水排放造成水质恶化等致危因素影响,而本种鱼类生长速度较为缓慢,群体得不到及时补充,故野生群体正趋于逐年减少。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鲤(Cyprinus (mesocyprinus) micristius)又称:中鲤。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俗称:菜呼、麻鱼、马边鱼。英文名:Dianchi carp 。

  濒危等级:濒危。

  体型似鲤,侧扁,背微隆起,腹圆而平直。头锥形。吻短,稍尖。口端位,马蹄形。唇薄。须2对,吻须较口角须长。鳞较大,侧线鳞36-39。背、臀鳍均具硬刺,后缘具细齿;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后,外缘微凹;偶鳍均大。主行下咽齿第二、三枚齿冠面具一道沟纹。头部和体背部青灰色,体侧及腹部淡黄色;眼上部红色;背、尾鳍灰绿色,其它各鳍边缘黄色。

  多栖息于水草较多的静水水体中,为中下层鱼类。食性杂,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以水生昆虫和小虾占多数,其次是小螺、丝装藻类和枝角类等,偶尔也食少量小鱼。5、6月为繁殖期,也有少数延至7月初,喜在近湖边的岸滩具泥沙的地方产卵,怀卵量少,一般仅万粒上下。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20-160毫米。生长较慢,一般体重约250克左右。

  小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滇池,历史产量不高。近年来,滇池大量发展高背鲫和鲤鱼,而小鲤的繁殖率低,生长缓慢,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再加上滇池水位下降,水质污染,酷渔滥捕和引种不慎等诸多原因,导致小鲤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近20年来未再见到踪迹。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红眼鱼――异龙鲤


异龙鲤(Cyprinus (Mesocyprinus) yilongensis)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俗称:红眼尖嘴、小红眼鱼。英文名:Yilong lake carp 。

  濒危等级:绝灭。

  体型似鲤。头锥形。吻尖。口端位,呈马蹄形,口裂略斜,上颌略长于下颌。唇较薄。须2对,发达,口角须较吻须长。眼大。鳞较大,侧线鳞37-39个。背、臀鳍均具后缘带细锯齿的硬刺,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外缘平直;胸、腹鳍均长。下咽齿主行的第二、三枚齿齿冠具一道沟纹。头部和体背灰黑或带浅绿色,体侧银白带黄色,腹部乳白色;眼球上部橙红色;奇鳍灰色,偶鳍微黄。

  多栖息于湖中深水无草处。主食浮游生物。产卵期为4-5月,卵产于草上。个体不大,体长约100-130毫米。

  异龙鲤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云南异龙湖。历史上曾为异龙湖的习见种类。在1952年和1971年先后两次开河放水,造成湖中水位下降达4米以上,水面大为缩小,湖岸大面积的浅滩、石砾场及湖湾干涸,鱼类栖息和繁殖场所遭到严重破坏。1979年和1980年又连续两年干旱,至1981年4月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湖干涸20余天的旱情,使异龙湖的特产鱼类异龙鲤绝灭。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洱海老鱼头――大眼鲤


大眼鲤(Cyprinus (cyprinus) megalophthalmus)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俗称:老鱼头、壳子鱼、草壳鱼。英文名:Bigeye carp 。

  濒危等级:濒危。

  体形似鲤。背部不显著隆起。头大,宽而侧扁,头长约与体高等长。吻短钝。口端位,呈深弧形,上下颌约等长。须2或1对,吻须甚短小,或消失。眼大。鳞较大,侧线鳞35-37个。背、臀鳍均具后缘有细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前,背鳍外缘明显内凹;偶鳍均大。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2-3道沟纹。侧银灰色,腹部灰色,腹部白色。各鳍浅黄色。唇前缘黑色。侧线上方各鳞片后缘有新月形小黑斑。头侧和肩带处有银白色斑。

  生活在沿岸带的中上层水域,冬季在水较深的地方栖息。喜集群活动。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小鱼、虾及丝状藻等。产卵期为5-6月,产卵场主要在浅水地带水质清澈、底质为砾石处,产卵于水草上。一般体长70毫米左右个体性成熟。成鱼重达1公斤以上。

  大眼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洱海。

  大眼鲤个体不大,但肉味鲜美,为产区主要食用鱼类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洱海水位下降后,使原产卵场干涸或成沼泽,大量水草繁生,已不适宜大眼鲤产卵。再则长期的过量捕捞,且外来引入鱼类中的一些小型野杂鱼大量吞食其鱼卵,导致产量明显下降。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洱海春鱼――大眼鲤


春鲤(Cyprinus (cyprinus) longipectoralis)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俗称:春鱼。英文名:Long pectoral carp , Longfin carp 。

  濒危等级:易危。

  体形似鲤。头较窄,长大于体高。吻尖长。口端位,上颌略长于下颌。须通常为2对,也有1对,吻须短小,常缺如。眼较大。背、臀鳍均具后缘有细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后,背鳍外缘显著内凹;胸鳍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腹、臀鳍均大。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3道沟纹。体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体侧上部鳞片具明显黑斑。背鳍与偶鳍浅黄略带红色,尾鳍浅红色。

  平时栖息于湖中敞水区。食性杂,主要摄食底栖寡毛类动物,也食昆虫、螺蛳、小型甲壳动物、水生植物等。达到性成熟的最小个体约为200毫米。产卵期在3-5月,较集中于4月,因产卵较早,故有春鱼之称。卵产于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上。

  春鲤为我国特有种,仅见于云南洱海。

  个体较大,历史上产量较多,为洱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自29世纪70年代后期水位下降、酷渔滥捕和引种不当,造成春鲤的数量急剧下降,现已极少见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头鲤(Cyprinus (C.) pellegrini)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俗称:大头鱼,碌鱼(《澂江府志》)。英文名:Barbless carp 。

  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形似鲤。尾柄细长。头特别大而宽,头长大于体高和背鳍基长;头背宽而平坦。口阔且大,亚上位,弧形,口裂显著倾斜,口宽大于吻长。无须。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2-5道沟纹。鳃耙排列甚细密,在48个以上,其长度超过鳃丝长。鳞大,侧线鳞34-37个。背鳍和臀鳍均具带细锯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长,背鳍基长,鳍条短,外缘深凹,胸、腹、臀鳍均大;胸鳍达腹鳍。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灰黑色,偶鳍及尾鳍淡黄色,尾鳍下叶带红色。

  喜欢生活在水深而水质较清澄的水体中上层,对恶劣环境耐受力差,若水质混浊或离开水体则易死亡。性活跃,游泳迅速。食性较单一,大小个体的食性差异不大,几乎均以大型浮游动物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有时也杂食些硅藻、丝状藻和龟甲轮虫等,但数量很少。一般雌鱼体重在50克左右即已性成熟,产卵期较长,从4月初开始直到9月,以5-6月最盛。卵附在水草上孵化。

  大头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省的星云湖和杞麓湖。因其肉细嫩,含脂量高,味美,颇受人们欢迎。在20世纪50-60年代曾为产区的主要经济鱼类,在两个湖的渔产量中,占极大优势,曾占总产量的70%左右。自70年代引进鲢、鳙,与大头鱼产生食物竞争;在引种时又带来了鰕虎鱼、鳑鮍、麦穗鱼等小型野杂鱼,这些鱼生命力强,且大量吞食鱼卵;再则湖泊水位下降,水草减少而破坏了产卵场;长期的酷渔滥捕;大头鱼自身抗病力弱,生长缓慢,适应环境差等综合因素,导致资源的锐减,目前大头鱼在星云湖和杞麓湖中,仅占鱼产量的0.5%左右。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黄尖嘴――云南鲤


云南鲤(Cyprinus (cyprinus) yunnanensis)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俗称:黄尖嘴。英文名:Yunnan carp 。

  濒危等级:濒危。

  体形似鲤。头长,尖而窄。吻尖长,鼻孔前方微隆。口亚上位,下颌稍突出。无须,或口角偶有1对短须。眼较大。鳞较大,侧线鳞35-37。背、臀鳍均具后缘有细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几乎相对,背鳍外缘内凹;胸、腹、臀鳍均小。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沟纹3-4道。体背部黄绿色,体侧渐淡带银白色。背、尾鳍草绿带灰黑色。胸、腹、臀鳍金黄色。尾鳍下叶稍带红色。

  喜生活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处,多在水体的中下层游动和摄取食物,行动较迅速。适应力强,离水不易死亡。杂食性,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如小鱼、虾、水生昆虫的幼虫等,部分个体也摄食水草。产卵期为4-5月,卵粘附于水草上。体长130毫米的个体已达性成熟。一般2-3龄后生长迅速显著增加。常见个体体长100-200毫米,大个体体重可达500克左右。

  云南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杞麓湖。

  云南鲤个体中等,肉质极佳,原为产区常见经济鱼类。自1964年杞麓湖引进外来养殖鱼类后,由于带进了很多小型非经济鱼类,这些小野杂鱼大量繁殖并吞食云南鲤的卵;加上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水位急剧下降,致使湖中大部分水生植物干枯死亡,破坏了产卵场;再加上污水的排入而使湖泊富营养化,使云南鲤失去了原生存环境。现已多年不见云南鲤的踪迹。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龙眼鲤――翘嘴鲤


翘嘴鲤(Cyprinus (Cyprinus) ilishaestomus)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英文名:Top-mouth carp 。

  濒危等级:濒危。

  体形似鲤。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头尖长,头长大于体高或背鳍基部长。吻长而尖,鼻孔前方显著隆起。口上位,下颌突出于上颌之前,口裂顶端在眼中部水平线之上。无须。眼较大。鳞较大,侧线鳞36-39个。背、臀鳍均具后缘有细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几乎相对,背鳍外缘明显内凹;胸、腹鳍均大。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2-4道沟纹。背部黄绿色,体侧渐淡,腹部银白色。胸鳍略带灰色,其它各鳍淡黄色。体侧鳞后部具一新月形小斑。

  主要栖息于水草较多的深水处。杂食性,主食虾和小鱼,兼食水草。个体较大,一般体长为170-300毫米。

  翘嘴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杞麓湖。

  翘嘴鲤原为产地常见经济鱼类。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对湖泊的开发不科学,造成湖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湖面缩小,水位降低,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失调,大量水草死亡,破坏了翘嘴鲤的栖息和产卵的环境,造成资源急剧下降,现已几乎灭绝。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鳍鳅鮀(Gobiobotia homalopteroidea)属鲤形目,鲤科,鳅鮀亚科,鳅鮀属。英文名:Eight-whisker gudgeon 。

  濒危等级:濒危。

  体长圆筒形,头胸部宽,略平扁,腹部平,尾柄侧扁,细长。头大而宽,头宽大于头高,头背具细小皮质棱脊。吻钝圆。口大,下位,宽弧形。上唇具皱褶,下唇光滑。须4对,1对口角须,3对颏须,稍长。眼小。侧线鳞41-42个。背部及体侧鳞片大多具棱脊,腹面裸露,并扩展至部分体侧。背、腹鳍起点相对,位于体正中;胸鳍宽短,第三鳍条最长且突出;尾鳍深叉状。体背侧灰褐,腹部灰白,侧线上方具一黑纵纹,背鳍微黑,其它鳍灰白色。

  生活环境为底质多砂和砾石的流水中,在水体下层活动,常匍伏水底营底栖生活。

  分布于甘肃兰州至陇中一带的黄河干支流。数量极少,过去偶见,目前更难见到。主要原因是本种对生活条件要求较高,稍受外界因素干扰,如水土流失、泥沙含量上升等水体小生境的变化,都会对其生存产生较大的影响。加之有害渔法的伤害,致使原来种群数量甚少的本种更趋减少。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藏扁吻鱼――平鳍裸吻鱼


平鳍裸吻鱼(Psilorhynchus homaloptera)属鲤形目,裸吻鱼科,裸吻鱼属。俗称:扁吻鱼。英文名:Naked-snout carp 。

  濒危等级:濒危。

  体长,粗壮,背鳍弧形,胸腹部平直,体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尾柄细长。头小,稍扁平。吻部宽扁,前端扁薄。口小,下位,横宽。吻皮发达,两侧有深沟斜向口角,吻皮、上唇和上颌各自分离,吻皮向下保盖住上唇,上颌外露,细狭,边缘软而透明;下颌突露于下唇之前,具锐缘。吻皮和下唇边缘的狭区具细小的乳突。无吻须,具口角须1对,极短小,隐埋于吻皮内侧上下唇相连处。眼稍小。侧线鳞43-46个。背鳍刺弱,光滑;偶鳍平展,胸鳍宽大,具8-9根不分支鳍条;尾鳍叉形。体背褐色,沿侧线具7-10块深色斑,腹部色浅。

  一种小型鱼类。生活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小溪流中,常喜栖息在溪涧湍急或小河砾石间隙活动。为杂食性鱼类。以藻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为主要食物。产卵期约在7-8月。

  本种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支流,国外分布到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河水系。

  本种在我国的分布局限于边远地区的小范围内,属种群数量稀少的种类。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须在山溪或河流小支流清澈的流水水体中生活,不适应含泥沙的混浊水体。近年来,由于产区的树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致使河水泥沙含量增高,水质受污染,影响了平鳍裸吻鱼的正常生活,使原来个体数量稀少的本种更趋于濒危。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原土鲇鱼――似鲇高原鳅


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属鲤形目,鳅科,条鳅亚科,高原鳅属。俗称:土鲇鱼、石板头。英文名:Catfish-like loach 。

  濒危等级:易危。

  体粗壮,前端宽阔,稍平扁,后端近圆形,尾柄细圆。头大,平扁,背面观呈三角形。口大,下位,弧形。唇无乳突,下颌匙状。须3对,吻须2对较短,口角须1对长。眼小。体无鳞,体表皮肤散布有短条状和乳突状的皮质突起。侧线平直。背鳍位于体中部,与腹鳍相对;胸鳍平展;尾鳍内凹,上叶稍长。体背侧黄褐色,腹部浅黄,体背及体侧具黑褐色的圈纹和云斑,各鳍均具斑点。

  一种生活于海拔较高的高原河流鱼类。附属湖泊上游的河口地区数量较多。常喜潜伏于干流、大支流等水深湍急的砾石底质的河段,也栖息于冲积淤泥、多水草的缓流和静水水体,营底栖生活。为肉食性鱼类,成鱼以捕食鱼类为主,幼鱼食水生昆虫幼虫。7-8月份产卵。为鳅科鱼类中最大的种,常见个体体长150-480毫米左右,最大个体体长482毫米,重1.5公斤。分布于甘肃省靖远到青海省贵德一带的黄河上游干支流及附属湖泊。

  似鲇高原鳅曾为产地的经济鱼类。由于高原鱼类生长十分缓慢,而在黄河上游一带优质鱼类甚少,似鲇高原鳅不仅个体大,而且肌肉丰腴、肉味佳,故被视为经济食用鱼类而大量捕捞,结果导致资源大幅度下降,目前仅在人眼较稀少的高原地区,仍保持一定数量。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江火花鱼――长薄鳅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俗称:花鱼、花斑鳅、花泥鳅、花鳅、红沙鳅钻、火军。英文名:Elongate loach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短,口较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没有硬刺;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鳞极细小。侧线完全。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

  生活于江河中上游,水流较急的河滩、溪涧。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为底层鱼类。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以底层小鱼为主食。生殖期在3-5月份,卵粘附在石上孵化。

  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种,一般个体重1.0-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在长江中上游干支流的渔获物组成中曾占有一定比例,是产地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作为其食物的小杂鱼类明显减少,这对长薄鳅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其次,江河上流水土流失,水文条件的改变又使栖息条件及产卵场所受到破坏;再则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使长薄鳅的数量明显下降。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属鲇形目,鲇科,鲇属。俗称:怀头鱼、怀子、六须鲇。英文名:Northem sheatfish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尾头侧扁。头长,平扁。吻钝圆。口大,亚上位,上颌较下颌为短,后伸超过眼后缘;颌齿显露;上、下颌及犁骨均具尖细齿。须3对;上颌须1对,伸达胸鳍;下颌须2对,前须较后须长。眼小,侧上位。体无鳞。背鳍小,无硬刺;胸鳍硬刺较弱,前后缘光滑,伸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基后方,伸达臀鳍;臀鳍基部长,臀鳍条83-90,略连尾鳍;尾鳍圆截形。体背侧淡黄灰色,腹侧较淡。

  喜生活于主河道及支流中,不喜到湖区及泛滥地带。为中、下层鱼类。性不很活泼,白天多栖息于水体底层,夜间游至浅水处觅食。秋后则居于深水或在污泥中越冬。冬季摄食强度减弱。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为食。性成熟年龄为3冬龄或更大。生长速度较快,2冬龄的体长可达560-580毫米左右,3冬龄可达675-685毫米。据记载最大个体体长达2米,体重40公斤。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水系黑河市以下到抚远县江段,松花江、嫩江及乌苏里江等,辽河下游也产;俄罗斯共青团城以下渐少。

  过去在黑龙江中游平原区较常见,常与鲇鱼混在一起。20世纪50年代始,由于捕捞过度,自然补充量远小于捕捞量;其次山区水源林的锐减,使江水常流量锐减枯少(枯水季节尤甚),而洪水期泥水暴增,均有害于鱼类资源;再则工业有毒污水的排放,均对鱼类资源造成威胁。20世纪60年代以后,怀头鲇在嫩江齐齐哈尔江段几乎绝迹。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滇池鲇鱼――昆明鲇


昆明鲇(Silurus mento)属鲇形目,鲇科,鲇属。俗称:鲇鱼。英文名:Kunming-lake catfish , Kunming catfish 。

  濒危等级:濒危。

  IUCN(1996)EN . CITES(1997)附录Ⅱ。

  体长,背缘接近平直,前驱短,后躯长而侧扁。头宽钝,平扁。吻短,圆钝。口宽大,下颌较上颌长,后端约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密生绒毛细齿;犁骨齿带中央不连续。须2对,上颌须至多伸达胸鳍基;下颌须细短约可达眼后缘。体无鳞。侧线侧中位。背鳍很小,起点约位于胸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中点,背鳍条4-6;臀鳍基很长,与尾鳍几乎相连,仅有一缺刻相隔,臀鳍条61-73;胸鳍钝圆,胸鳍刺前缘粗糙;腹鳍小,左右鳍基紧靠,鳍条末端伸过臀鳍起点;尾鳍斜截或略凹,上叶较下叶稍长。头体背侧青灰色,有云状斑纹,腹部乳白色。

  喜生活于湖岸多水草处,白天隐于水底,晨昏活泼索食。为肉食性鱼类。

  昆明鲇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省昆明滇池。

  昆明鲇原为滇池常见鱼类,为食用经济鱼类之一。由于滇池周边人口急骤增多,大量生活水泄入湖内,使湖水富营养化;其次工业废水注入湖中造成水质恶化,再则长期过度捕捞;同时,湖中引种带入一些其它鱼类等因素,使昆明鲇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几乎绝迹。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珠江骨鱼――长臀鮠


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属鲇形目,长臀鮠科,长臀鮠属。俗称:骨鱼、枯鱼。英文名:Helmet catfish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侧扁,背鳍起点为体最高处。头平扁,略呈三角形,背面骨粗糙裸露。吻突出,钝圆。口近端位,弧形,上颌略突出。上颌齿带横列,中间有裂缝;下颌齿带明显,分为左右两块;齿绒状。两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近吻端,呈短管状;后鼻孔有1发达的鼻须,鼻须一般伸达眼后缘,个别略超过或仅至眼中心。上颌须1对,一般伸达胸鳍刺的1/2-4/5,较小个体可达胸鳍刺的末端。下颌须2对,下颏外侧须一般达胸鳍起点,下颏内侧须可达峡凹部。鳃孔大,鳃膜游离。匙骨后端尖形。体无鳞。侧线直线形。背鳍很高,尖刀形,位于体背前部,硬刺的后缘和前缘的上部具弱锯齿;脂鳍短,后端游离;臀鳍甚很长,臀鳍条26-34;胸鳍位低,后伸不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基后,伸达臀鳍;尾鳍尖叉状,体背侧橄榄色,腹侧乳白色。鳍灰白,基部黄色。

  为亚热带山麓河溪底层鱼类,喜清澈流水环境。善游,性贪食,以虾类、小鱼、底栖水生昆、小型贝类等为主食。

  长臀鮠为珠江水系特产种,分布于广西的左江、右江、红水河、邑江、郁江、黔江、浔江、西江、桂江,广东的北江,贵州的南盘江。海南岛与云南元江另有一亚种。

  长臀鮠原在珠江水系(尤其在广西各江)很习见,最大个体体重可达1公斤。由于其肉味鲜美,含脂肪量较多,原为珠江深受欢迎的主要食用鱼类之一。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骤增,捕捞过度,致使资源量明显减少。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弯丝――中臀拟鲿


中臀拟鲿(Pseudobagrus medianalis)属鲇形目,鲿科,拟鲿属。俗称:弯丝。英文名:Dianchi bullhead , Dianchi lake bullhead 。

  濒危等级:濒危。IUCN(1996)EN。

  体长,背鳍弧度和缓,约与腹缘相等,背鳍之前渐平扁,以后渐侧扁。头平宽大,平扁。吻圆钝。口宽,下位,横裂。两颌及犁、腭骨有齿。后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约达胸鳍;下颌前须短,后须达鳃膜。鳃孔大,鳃膜游离。侧线平直。体无鳞。背鳍硬刺锯齿弱;脂鳍基较臀鳍基略短;臀鳍13-17;胸鳍硬刺锯齿强;腹鳍略达臀鳍;尾鳍后缘微凹,近截形。头背包括上枕骨棘背面被皮肤。体黄色,有3-4个大黑斑,腹部较淡。

  生活于南岭北麓高原河流及湖中,为底层中小型肉食性鱼类。

  为云南特产种,仅分布于金沙江南侧支流普渡河水系禄劝掌鸠河、滇池。
  过去在滇池及其下游为习见鱼类。自20世纪50年代始,由于人口骤增,生活污水及工厂污水向湖内排放过多,使水体富营养化,生态环境剧变,鱼类不能适应生存。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大规模围湖造田,更加剧了鱼类生存的困难。自1958年后数量逐渐减少,至1980年后更为少见,现已处于濒危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氏(Liobagrus kingi)属鲇形目,钝头鮠科,属。俗称:央丝。英文名:King’s bullheadd 。

  濒危等级:濒危。

  体长,侧扁,背缘拱形,自吻端向后上斜,背鳍以后微向下斜,腹面在腹鳍以前较平直。头稍短。吻钝圆,平扁,吻端几乎平直。口大,端位,横裂。两颌及犁骨有齿,前颌齿带为整块状;下颌齿带弯月形,分为紧靠的左右两块;腭骨无齿。须4对,鼻须、颌须各1对,颏须2对,下颏须伸达胸鳍基,前下颌须较短。眼小,背位,眼缘模糊。鳃孔大,鳃膜游离。体无鳞及侧线。头、鳍富有厚皮。脂鳍长,起点不甚明显,后端以一浅缺刻与尾鳍分开。胸鳍硬刺短,后缘靠近基部有锯齿3-4枚,基部有毒腺。胸鳍后缘圆凸。臀鳍外缘圆凸;尾鳍圆形。全身棕灰色,散有不规则的褐色小点,鳍黄色,背、尾鳍中央黑色。

  生活于底质多石的急流水环境,为底层生活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个体小,无经济价值。

  金氏为我国特产鱼类,仅分布于云南省滇池。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尚较习见,但数量不多。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急骤增多,生活及工业污水向湖内排放过多,湖水污染严重;其次,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大规模围湖造田,破坏了鱼类的生活及产卵环境等因素,使本种的数量明显减少,现已多年未再发现。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版纳西瓜鱼――魾


魾(Bagarius bagarius)属鲇形目,鮡科魾属。俗称:面瓜鱼、黄鱼。英文名:Yellow sisorid-catfish 。

  濒危等级:易危。

  头和体前部特别粗大平扁,背缘以背鳍起点处为体最高,往前后渐低,尾柄圆,腹面平。头宽大,前端楔形。吻钝圆。口大,下位,弧形;齿尖锥形,大小不等,下颌齿较前颌齿稀疏,外列齿较大,约呈1行排列。眼小,位于头背侧。具颌须1对和颏须3对,颌须发达,宽扁,末端细长,后伸达胸鳍基后端,颌须有皮褶与吻部相连;颏须纤细。头背及体表皮肤粗糙,布满纵嵴突,腹面光滑。背鳍硬刺后缘光滑,末端柔软,延长成丝状;脂鳍短;胸鳍平展,硬刺后缘有弱锯齿,末端亦呈丝状,延至腹鳍基后端;尾鳍大,深分叉,上下叶末端延长成丝状。体灰黄,背鳍后方、脂鳍下方及尾鳍基前上方各有一灰黑色大鞍状斑,下延过侧线,偶鳍及尾鳍布有黑斑。

  主要栖息于大江河的主河道,为底栖鱼类。性凶猛,猎食性,主食小型鱼类,亦食蛙类及虾类。约在5-6月份繁殖。

  国内分布于澜沧江下游;国外分布到印度、缅甸和泰国等。

  对其野生状态数量不甚了解。但常可见到。近数十年来,由于产区人口剧增,电、毒、炸等有害捕捞方法的使用较为普遍,致使其资源量急剧减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观龟赏鱼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观龟赏鱼论坛立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观龟赏鱼,龟龟救助,龟环境布置,龟饲养技术 ( 闽ICP备12006998号 )

GMT+8, 2024-5-5 13:40 , Processed in 1.10937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