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乌龟,观赏龟,观赏鱼,观龟赏鱼,养鱼论坛,养龟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13|回复: 4

[转帖]介绍几种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0 0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雀形目 > 麻雀科 > 麻雀属
PASSERIFORMES > Passeridae > Passer ammodendri

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麻雀。繁殖期雄鸟头顶有黑色的冠顶纹至颈背,眼纹及颏黑,眉纹及枕侧棕褐,脸颊浅灰。上体褐色而密布黑色纵纹。雌鸟色暗但上背的偏黑色纵纹以及中覆羽和大覆羽的浅色羽端明显。亚种nigricans的雄鸟上背及背部纵纹较黑。亚种stoliczkae的背、头侧及颈背黄褐色较重。
虹膜-深褐;嘴-雄鸟黑色,雌鸟黄色,嘴端黑色;脚-粉褐。
叫声:圆润的啾啾声及短促哨音。
分布范围:中亚至中国西北及蒙古。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亚种nigricans于新疆极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至马纳斯河);亚种stoliczkae于天山、喀什、昆仑山至内蒙古西部及宁夏。
习性:栖于沙漠绿洲、河床及贫瘠山麓地带等生有节节木 (Arthrophytum haloxylon)的地方。甚惧生。冬季常与黑胸麻雀混群。



雀形目 > 麻雀科 > 麻雀属
PASSERIFORMES > Passeridae > Passer hispaniolensis

描述:中等体型(15.5厘米)的粗壮麻雀。嘴厚。成年雄鸟头顶及颈背栗色,脸颊白,上背及两胁密布黑色纵纹,颏及上胸黑色。雌鸟较为单色,似家麻雀雌鸟但嘴较大且眉纹较长,上背两侧色浅,胸及两胁具浅色纵纹。
虹膜-深褐;嘴-雄鸟黑色,雌鸟黄色,嘴端黑色;脚-粉褐。
叫声:鸣声似家麻雀但较有韵律。叫声似家麻雀但音调较高。吱叫声较深沉。
分布范围:佛得角群岛、南欧、北非、中东、中亚和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transcapicus为地方性常见留鸟,见于新疆西北部喀什、天山及昆仑山地区的较低海拔处。
习性:栖于旷野及有树的田地。在城镇栖于家麻雀不出现的栖息生境。



雀形目 > 麻雀科 > 麻雀属
PASSERIFORMES > Passeridae > Passer domesticus

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麻雀。雄鸟与[树]麻雀的区别在顶冠及尾上覆羽灰色,耳无黑色斑块,且喉及上胸的黑色较多。雌鸟色淡,具浅色眉纹。较山麻雀雌鸟色彩淡,翼斑不如黑顶麻雀的雌鸟明显,且尾无叉,胸色较淡。上背两侧具皮黄色纵纹,胸侧具近黑色纵纹。亚种partini及bactrianus的脸颊及下体较白,体型比指名亚种?Q侵謕artini胸部黑色较多。
虹膜-褐色;嘴-黑色(繁殖期雄鸟)或草黄色,嘴端深色;脚-粉褐。
叫声:单调的啾啾声。兴奋时发出卷舌音chur--r-rit-it-it-it叫声,告警时作尖声的chree。鸣声为单调的一连串啾啾叫声。
分布范围:古北界及东半球;引种至北美洲及南美洲,西非、中非及南非,新西兰,澳大利亚及许多小群岛。在亚洲分布于亚洲中南部、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蒙古、
中国北方、阿富汗、印度、泰国(除南部)、老挝北部及南部;引种至新加坡。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于中国极西部及东北的城镇及村庄,于贫瘠地区沙漠绿洲及边缘地带。亚种domesticus见于内蒙古东北部;bactrianus于新疆西北部(包括阿尔泰山及天山地区)东至马纳斯河,南至喀什,最近于青海西部有记录;亚种partini为留鸟于喜马拉雅山脉西藏西南部高可至海拔4600米;partini及bactrianus冬季迁徙至印度北部。
习性:喜群栖。掠食谷物也食昆虫及一些树叶。通常与人类有共同的栖息生境。



雀形目 > 麻雀科 > 麻雀属
PASSERIFORMES > Passeridae > Passer rutilans

描述:中等体型(14厘米)的艳丽麻雀。雄雌异色。雄鸟顶冠及上体为鲜艳的黄褐色或栗色,上背具纯黑色纵纹,喉黑,脸颊污白。雌鸟色较暗,具深色的宽眼纹及奶油色的长眉纹。亚种cinnamoneus雄鸟头侧及下体沾黄。亚种batangensis及intensior均似cinnamoneus,但黄色较淡。
虹膜-褐色;嘴-灰色(雄鸟),黄色而嘴端色深(雌鸟);脚-粉褐。
叫声:叫声包括cheep声,快速的chit-chit-chit或重复的鸣声cheep-chirrup-cheweep。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藏高原东部及华中、华南和华东。
分布状况:常见种。亚种cinnamoneus于西藏东部及东南部至青海南部;intensior于西南至西藏东南部及四川西北部;batangensis于四川南部巴塘地区西部及云南西部;指名亚种于华中、华南及东南大部并台湾。Clement et al.(1993)置 batangensis于intensior之间。
习性:结群栖于高地的开阔林、林地或于近耕地的灌木丛。栖于家麻雀不出现的城镇及村庄。

俗名:桂色雀 红雀 黄雀


雀形目 > 麻雀科 > 麻雀属
PASSERIFORMES > Passeridae > Passer montanus

描述:体型略小(14厘米)的矮圆而活跃的麻雀。顶冠及颈背褐色,两性同色。成鸟上体近褐,下体皮黄灰色,颈背具完整的灰白色领环。与家麻雀及山麻雀的区别在脸颊具明显黑色点斑且喉部黑色较少。幼鸟似成鸟但色较黯淡,嘴基黄色。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粉褐。
叫声:叫声为生硬的cheep cheep或金属音的 tzooit声, 飞行时也作tet tet tet的叫声。鸣声为重复的一连串叫声,间杂以tsveet声。
分布范围:欧洲、中东、中亚和东亚、喜马拉雅山脉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各地包括海南岛及台湾,高可至中等海拔区。中国有7个地理亚种--montanus于东北;saturatus于华东、华中及东南包括台湾;dilutus于西北;tibetanus于青藏高原;kansuensis于甘肃及内蒙古中部;hepaticus于西藏东南部;molaccensis于西南及海南岛的热带地区。
习性:栖于有稀疏树木的地区、村庄及农田并为害农作物。在中国东部替代家麻雀作为城镇中的麻雀。

俗名:宾雀 禾雀 霍雀 家雀 嘉宾 老家贼 琉雀 麻谷 南麻雀 瓦雀 照夜 只只



2.伯劳

第1个是红尾伯劳
雀形目 > 伯劳科 > 伯劳属
PASSERIFORMES > Laniidae > Lanius cristatus

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的淡褐色伯劳。喉白。成鸟:前额灰,眉纹白,宽宽的眼罩黑色,头顶及上体褐色,下体皮黄。亚种superciliosus上体多灰色而具灰色顶冠;亚种lucionensis和confusus的额偏白。亚成鸟:似成鸟但背及体侧具深褐色细小的鳞状斑纹。黑色眉毛使其有别于虎纹伯劳的亚成鸟。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黑。
叫声:冬季通常无声。繁殖期发出cheh-cheh-cheh的叫声及鸣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亚;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巽他群岛、苏拉威西、马鲁古群岛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一般性常见,高可至海拔1500米。亚种confusus繁殖于黑龙江,迁徙经中国东部;lucionensis繁殖于吉林、辽宁及华北、华中和华东;冬季南迁,有些鸟在中国南方、海南岛及台湾越冬。指名亚种为冬候鸟,迁徙经中国东部的大多地区;superciliosus冬季南迁至云南、华南及海南岛越冬。
习性:喜开阔耕地及次生林,包括庭院及人工林。单独栖于灌丛、电线及小树上,捕食飞行中的昆虫或猛扑地面上的昆虫和小动物。

俗名:大头蛮子  花虎伯劳 土虎伯劳 小伯劳

第2个是虎纹伯劳
雀形目 > 伯劳科 > 伯劳属
PASSERIFORMES > Laniidae > Lanius tigrinus

描述:中等体型(19厘米)、背部棕色的伯劳。较红尾伯劳明显嘴厚、尾短而眼大。雄鸟:顶冠及颈背灰色;背、两翼及尾浓栗色而多具黑色横斑;过眼线宽且黑;下体白,两胁具褐色横斑。雌鸟似雄鸟但眼先及眉纹色浅。亚成鸟为较暗的褐色,眼纹黑色具模糊的横斑;眉纹色浅;下体皮黄,腹部及两胁的横斑较红尾伯劳为粗。
虹膜-褐色;嘴-蓝色,端黑;脚-灰色。
叫声:粗哑似喘息的吱吱叫声,如红尾伯劳。
分布范围:东亚、中国及日本;冬季南迁至马来半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繁殖于吉林、河北至华中及华东,冬季南迁。甚常见于高至海拔900米处。
习性:典型的伯劳习性,喜在多林地带,通常在林缘突出树枝上捕食昆虫。不如红尾伯劳显眼,多藏身于林中。

俗名:粗嘴伯劳 厚嘴伯劳 虎鹎  虎花伯劳 三色虎伯劳

第3个是楔尾伯劳
雀形目 > 伯劳科 > 伯劳属
PASSERIFORMES > Laniidae > Lanius sphenocercus

描述:体型甚大(31厘米)的灰色伯劳。眼罩黑色,眉纹白,两翼黑色并具粗的白色横纹。比灰伯劳体型大。三枚中央尾羽黑色,羽端具狭窄的白色,外侧尾羽白。亚种 giganteus比指名亚种色暗且缺少白色眉纹。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黑色。
叫声:粗哑的ga-ga-ga叫声似灰伯劳。
分布范围:中亚、西伯利亚东南部、朝鲜、中国北部及华东。
分布状况:不常见。亚种giganteus繁殖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藏东北部、四川北部及西部;指名亚种繁殖于内蒙古及中国东北、山西、陕西、宁夏及甘肃。有记录迁徙时见于经辽宁、青海至福建及广东越冬。出现于较干旱的平原、灌丛、半荒漠及林缘或河边树上。
习性:停在空中振翼并捕食猎物如昆虫或小型鸟类。在开阔原野的突出树干、灌丛或电线上捕食,常栖于农场或村庄附近。


第4个是棕背伯劳
雀形目 > 伯劳科 > 伯劳属
PASSERIFORMES > Laniidae > Lanius schach

描述:体型略大(25厘米)而尾长的棕、黑及白色伯劳。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头及背部黑色的扩展随亚种而有不同。亚成鸟:色较暗,两胁及背具横斑,头及颈背灰色较重。深色型的"暗黑色伯劳"在香港及广东并不罕见,也偶见于分布区内其他地点。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粗哑刺耳的尖叫terrr及颤抖的鸣声,有时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分布范围:伊朗至中国、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巽他群岛至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高可至海拔1600米。亚种tricolor为云南北部、西部、南部及西藏南部的留鸟;指名亚种于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地区;formosae于台湾;hainanus于海南岛。
习性:喜草地、灌丛、茶林、丁香林及其他开阔地。立于低树枝,猛然飞出捕食飞行中的昆虫,常猛扑地面的蝗虫及甲壳虫。

俗名:大红背伯劳 挂来拇  海南贝


银喉长尾山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长尾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Aegithalos caudatus

描述:美丽而小巧蓬松的山雀(16厘米)。细小的嘴黑色,尾甚长,黑色而带白边。各亚种图纹色彩有别。中国东北的(指名)亚种身体几乎全白,但幼鸟头侧黑色。长江流域的亚种(glaucogularis)具宽的黑眉纹,翼上图纹褐色及黑色,下体沾粉色。幼鸟下体色浅,胸棕色。中国东部的亚种(vinaceus)似glaucogularis 但色淡。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为短促的单音ssrit,示警时发出金属般尖细颤音seehwiwiwiwi。也作干涩的颤鸣声及高音seeh-seeh-seeh,尤其在飞行联络时。
分布范围:诸多亚种见于整个欧洲及温带亚洲。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东北(指名)、西南至华中及华北(vinaceus)和华中至华东(glaucogularis)的开阔林及林缘地带。
习性:性活泼,结小群在树冠层及低矮树丛中找食昆虫及种子。夜宿时挤成一排。


沼泽山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palustris

描述:体小(11.5厘米)的山雀。头顶及颏黑色,上体偏褐色或橄榄色,下体近白,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褐头山雀易混淆但通常无浅色翼纹而具闪辉黑色顶冠。亚种hypermelaena的上体沾橄榄绿,有时显露蓬松的短冠羽;dejeani相似但顶冠少光泽;brevirostris的上体灰色较重而下体色浅,翼纹较淡;hellmeyeri的上体褐色较重。
虹膜-深褐;嘴-偏黑;脚-深灰。
叫声:爆破音的pitchou而有别于褐头山雀。重复的哨音chiu-chiu-chiu及山雀的典型叫声tseet。鸣声为重复的单音节或双音节调。
分布范围:断续分布于温带的欧洲及东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东北部(brevirostris)、华东(hellmayri)、华中(hypermelaena)及西南(dejeani)。
习性: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加入混合群。喜栎树林及其他落叶林、密丛、树篱、河边林地及果园。
注:黑喉山雀(Black-bibbed Tit)P. p. hypermelaena(包括 dejeani)有时被作为一个独立物种(Harrap及Quinn, 1996),但肯定为超种palustris的一部分。

俗名:红子 泥泽山雀


杂色山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varius

描述:体小(12厘米)而具特色的山雀。额、眼先及颊斑浅皮黄至棕色;胸兜及头顶暗黑,头后具浅色的顶纹;颈圈棕,上体灰色;下体栗褐色,具皮黄色臀线。台湾亚种较小而色深,头无顶纹且无浅色臀纹。幼鸟色较黯淡。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尖细的pit,高音spit-spit-see-see及责骂声ch-chi-chi。有多种变调的"chick-a-dee" 叫声。鸣声丰富多变,包括有特色的纯哨音peee。
分布范围:留鸟于中国东北、台湾、朝鲜、日本及Kuriles。
分布状况:亚种varius罕见于辽宁东部及吉林西南部。亚种castaneoventris局限于台湾山区中等海拔至山巅。在广东省八宝山有记录,但可能是出逃之笼鸟或为新亚种。
习性:隐蔽而惧生。成对活动,偶成小群。在林冠层取食且藏匿坚果。



煤山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ater

描述:体小(11厘米)的山雀。头顶、颈侧、喉及上胸黑色。翼上具两道白色翼斑以及颈背部的大块白斑使之有别于褐头山雀及沼泽山雀。背灰色或橄榄灰色,白色的腹部或有或无皮黄色。多数亚种具尖状的黑色冠羽。与大山雀及绿背山雀的区别在胸中部无黑色纵纹。亚种ater及insularis冠羽甚小,rufipectus的冠羽短,pekinensis冠羽适中,aemodius及kuatunensis冠羽长,ptilosus的冠羽甚长。ater及ptilosus的下体偏白,而pekinensis,insularis及kuatunensis为黄褐色,aemodius及 rufipectus则为粉皮黄色。rufipectus的尾下覆羽黄褐。
虹膜-褐色;嘴-黑色,边缘灰色;脚-青灰。
叫声:进食时发出pseet叫声;告警为tsee see see see see声;鸣声似微弱的大山雀。
分布范围:欧洲、北非及地中海国家,东至中国、西伯利亚及日本。
分布状况:常见于针叶林,于中国东北(rufipectus)、中部及西藏南部(aemodius)、东北(ater)、北方的东部(pekinensis)、武夷山和东南其他山区(kuatunensis)及台湾(ptilosus)。日本亚种insularis有时在中国东北部沿海越冬。
习性:针叶林中的耐寒山雀。储藏食物以备冬季之需。于冰雪覆盖的树枝下取食。



绿背山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monticolus

描述:体型略大(13厘米)的山雀。似腹部黄色的大山雀亚种,但区别在上背绿色且具两道白色翼纹。在中国其分布仅与白腹的大山雀亚种有重叠。亚种yunnanensis较指名亚种上体绿色更为鲜亮。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青石灰色。
叫声:似大山雀,但声响而尖且更清亮。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方、老挝中部、越南及缅甸。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中部、西南(yunnanensis)、西藏南部(monticolus)和台湾(insperatus)海拔1100~4000米山区森林及林缘。
习性:似大山雀。冬季成群。



黄颊山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spilonotus

描述:体大(14厘米)的山雀。冠羽显著,头部具黑色及黄色斑纹。体羽余部于亚种rex为黑、灰及白色,指名亚种上背及下体沾黄。雌鸟:多绿黄色,具两道黄色的翼纹。亚成鸟下体黑色较少。
虹膜-褐色;嘴-深灰或黑色;脚-蓝灰。
叫声:似大山雀。沙哑的颤鸣;尖叫声si-si-si;tee cher;tsee tsee-chi chi chi;咬舌音witch-a-witch-a-witch-a。鸣声为重复的清脆三音节主调chee-chee-piu。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段至中国南方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西藏南部及云南极西部(spilinotus)和南方省份(rex)的开阔林,高可至海拔2400米。
习性:似大山雀。
注:郑作新(1987)把此种归为(黑准山雀)Black-lored Tit P. xanthogenys下的亚种。



黄腹山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venustulus

描述:体小(10厘米)而尾短的山雀。下体黄色,翼上具两排白色点斑,嘴甚短。雄鸟头及胸兜黑色,颊斑及颈后点斑白色,上体蓝灰,腰银白。雌鸟头部灰色较重,喉白,与颊斑之间有灰色的下颊纹,眉略具浅色点。幼鸟似雌鸟但色暗,上体多橄榄色。体型较小且无大山雀及绿背山雀胸腹部的黑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蓝灰。
叫声:高调的鼻音si-si-si-si。鸣声为重复的单音或双音似煤山雀,但较有力。
分布范围:中国东南部的特有种。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于华南、东南、华中及华东部的落叶混交林,北可至北京;夏季高可至海拔3000米,冬季较低。
习性:结群栖于林区。有间发性的急剧繁殖。



小熊猫
雀形目 > 山雀科 > 长尾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Aegithalos iouschistos

描述:体型纤小(11厘米)的山雀。头侧黑色,顶纹、髭纹、耳羽及颈侧棕褐色,背、两翼及尾全灰色;下体黄棕色,胸兜银灰而略具黑色纵纹且具黑色倒"V"字形斑。幼鸟色浅且无具反差的的胸兜。
虹膜-黄色;嘴-黑色;脚-褐色。
叫声:似银喉长尾山雀。叫声包括重复的see-see-see-see及trrup声。示警时作尖声zeet, zeet或颤声trr-trr-trr。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及缅甸。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常见于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山地阔叶林及针叶林,高可至海拔3600米。
习性:结群取食于小树和林下植被层。
注:本种的中文名黑头[长尾]山雀似有问题,且易与黑眉[长尾]山雀混淆而造成混乱和错识。郑作新先生在以往的著作中(1976, 1987, 1994),曾先后采用这两个中文名于同一物种,即Aegithalos iouschistos,而这两个中文名又分别源于其各自的英文名Black-headed和Black-browed。形态上,此两种均具宽阔的黑色眉纹,且以往被视为一种之下的不同亚种,于是无论"黑头"或"黑眉"均难以确切地反映出这两个种的差别。若依本种所给出之英文名Rufous-fronted Tit直译,当为棕额[长尾]山雀,沿用此名在鉴定(尤其是野外鉴别)上是否合适,尚有待时日的检验。另外,能否依形态特征而将此处的黑头[长尾]山雀改称为棕腹[长尾]山雀,以有别于下文中黑眉[长尾]山雀,亦未可知。--译者注


黑眉长尾山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长尾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Aegithalos bonvalotis

描述:体型纤小(11厘米)的山雀。似黑头长尾山雀但色淡,额及胸兜边缘白色,下胸及腹部白色。亚种obscuratus似指名亚种但色暗而深且褐色较重。
虹膜-黄色;嘴-黑色;脚-褐色。
叫声:似银喉长尾山雀。
分布范围:青藏高原东南部、缅甸西部及北部、中国华中及西南。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于西藏东南部、西南(bonvaloti)及四川中北部(obscuratus)。
习性:似黑头长尾山雀。
注:过去曾作为黑头长尾山雀的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但据Wunderlich(1991) 及Inskipp et al.(1996)而分作独立一种。
另:参见黑头[长尾]山雀各述中的注。--译者注


褐头山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montanus

描述:体小(11.5厘米)的山雀。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下体近白,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沼泽山雀易混淆,但一般具浅色翼纹,黑色顶冠较大而少光泽,头显比例较大。诸亚种略具差别--songarus的背部赭褐,两胁黄褐;stoetzneri相似但顶冠褐色;affinis顶冠褐色,下体沾粉色;weigoldicus顶冠黑褐色,下体带粉色;baicalensis上体灰,两胁仅略沾皮黄。
虹膜-褐色;嘴-略黑;脚-深蓝灰。
叫声:鼻音的dzee及tchay声,前有尖细的si-si声,且常由响而尖的tzit或 tzit-tzit导出,与沼泽山雀的爆破音pitchou成对比。鸣声随分布区域而异,基本上为相同音调的长音似duu-duu-duu-duu及s'pee-s'pee-s'pee-s'pee。
分布范围:欧洲及亚洲北部至日本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东北部及西北阿尔泰山(baicalensis)、天山特克斯流域(songarus)、中北部(affinis)、中南及西南(weigoldicus)和北方(stoetzneri)的中等海拔针叶林。
习性:似沼泽山雀但喜湿润森林。
注:Songar Tit(桑加山雀)P. m. songarus(包括stoetzneri)有时被视为独立物种(Harrap及Quinn, 1996),但肯定为montanus超种的一部分。


大山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major

描述:体大(14厘米)而结实的黑、灰及白色山雀。头及喉辉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6个亚种略有差别,见于中国极北地区的亚种 kapustini下体偏黄而背偏绿。此亚种易与绿背山雀混淆,但分布上无重叠且绿背山雀具两道白色翼纹。
叫声:极喜鸣叫。联络叫声为欢快的pink tche-che-che变奏。鸣声为吵嚷的哨音chee-weet或chee-chee-choo。
分布范围:古北界、印度、中国、日本、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6亚种分为3组,常见于开阔林地及林园:major组--kapustini于中国极东
北及西北;minor组--minor于华中、华东、华北及东北,tibetanus于青藏高原,subtibetanus
于西南及西藏东南部,comixtus于华南、东南及台湾;cinereus组--hainanus于海南岛。
习性:常光顾红树林、林园及开阔林。性活跃,多技能,时在树顶时在地面。成对或成小群。

俗名:白脸山雀 白面公(琼山、文昌、琼海) 白面只 灰山雀 山子



黑领椋鸟
雀形目 > 椋鸟科 > 椋鸟属
PASSERIFORMES > Sturnidae > Sturnus nigricollis

描述:体大(28厘米)的黑白色椋鸟。头白,颈环及上胸黑色;背及两翼黑色,翼缘白色;尾黑而尾端白;眼周裸露皮肤及腿黄色。雌鸟似雄鸟但多褐色。幼鸟少黑色颈环。与斑椋鸟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喉及头顶白色,眼周裸露皮肤黄色,缺少清楚的白色翼纹,嘴黑。
虹膜-黄色;嘴-黑色;脚-浅灰。
叫声:叫声为沙哑的刺耳音及哨音。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南方的农田,一般结小群取食于稻田、牧场及开阔地。
习性:有时在水牛群或牲口群中找食。

俗名:白头椋鸟 白头莺 黑脖八哥





粉红椋鸟
雀形目 > 椋鸟科 > 椋鸟属
PASSERIFORMES > Sturnidae > Sturnus roseus

描述:中等体型(22厘米)的特异性粉色及黑色椋鸟。繁殖雄鸟亮黑,背、胸及两胁粉红。雌鸟图纹相似但较黯淡。幼鸟:上体皮黄,两翼及尾褐色,下体色浅,嘴黄色。
虹膜-黑色;嘴-粉褐;脚-粉褐。
叫声:飞行时发Ki-ki-ki的叫声,也有平淡的shrr声。群鸟进食时发出卷舌音chik-ik-ik-ik的叫声。
分布范围:欧洲东部至亚洲中部及西部,越冬至印度;迷鸟至泰国。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于中国西北的开阔地带,迁徙至甘肃及西藏西部。迷鸟有至上海及香港。
习性:结大群生活于干旱的开阔地。追随家畜捕食被惊起的昆虫。

俗名:绯椋鸟 铁甲兵












发表于 2007-6-21 1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图片???
发表于 2007-7-8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图怎么行!

发表于 2007-9-19 1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4]e呃。。。。这个。。图在哪?
发表于 2013-3-28 2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介是神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观龟赏鱼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观龟赏鱼论坛立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观龟赏鱼,龟龟救助,龟环境布置,龟饲养技术 ( 闽ICP备12006998号 )

GMT+8, 2024-4-26 22:53 , Processed in 1.0468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