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乌龟,观赏龟,观赏鱼,观龟赏鱼,养鱼论坛,养龟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31|回复: 17

金银铜铁锡鉴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7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6][em06][em06][em06]
发表于 2007-10-17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5][em06]我都喜欢,随便赠俺一件..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燕 金步摇冠

  说明:辽宁朝阳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索弗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高约26厘米、额饰长7.1厘米、宽6.4-6.9厘米。

  此为一笼在某种冠上的花饰。顶花六枝铆接在一个仰钵形座上,每枝缀金叶片,摇动即响;梁架处列金片十字形,片条上有两两相对的针孔,当作缀冠之用;额饰状如山形,正面以细金丝和致密的金粟颗粒贴焊成变形蝉纹图案及边框,空地处镂空,中上部嵌两枚灰石珠作蝉目。冯素弗墓所出的步摇冠正是在笼冠的梁架上,即冠顶出一枝步摇花,使人见识到久已闻名的这种贵重服饰品的风貌。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步摇冠实物,弥足珍贵。

  

  清乾隆 掐丝珐琅仿古兽面纹尊形花插

  说明:高16.2厘米,口沿边长径9.3厘米,足沿边长6.4厘米。

  花插口内有一五孔铜胆,通体有八道铜镀金扉棱。外底双方框内镌刻“景泰年制”阳文楷书款。此器端庄古朴,工艺精湛,色彩纯正,是乾隆朝珐琅仿古器中的代表作。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 金凤冠饰

  说明:出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凉城县麦胡图村。 残高11.3厘米,宽8.8厘米。

  钗头为一只金凤凰,凤首头顶花冠微低,敛翼,脚踏一朵浮云,美丽的凤尾呈扇形展开。祥云下是一朵莲花,花瓣分三层交错罗列,底层是如意云朵组成的圆形底座。金凤除头部以金叶制成,其余部分均用细如毫发的金线镙制而成。冠体纤细秀丽,玲珑剔透,精美绝伦。

  此冠与江西省南城县明益王朱由槟夫妇墓出土的金凤钗的钗头凤极为相似,只是凤尾略有区别,后者尾羽向上翻卷,制作工艺及装饰风格亦一致。

  

  战国 镂空回首金卧虎

  说明:1992年陕西省凤翔县出土,西安市文物保管考古所藏。 长5.2厘米,高3.3厘米,重58.3克。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 鸭首形金带钩

  
说明:1986年陕西省凤翔县秦公1号大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长2.2厘米,宽1.5厘米。

  钩成簸箕形,钩头为一鸭首,作回首状,扁长喙,上有一脊棱,左右有相对阴线S纹,眼用圆圈阴线表示,造型简练生动。

  

  春秋 金串饰

  说明:1992年宝鸡市益门村2号墓出土,宝鸡市博物馆藏。 重950克。

  串饰由130节分两组串成,每节大小形状基本相同,中空呈管状,供马头皮条或牵绳穿系使用。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 摩羯纹金长杯

  说明:1983年西安市太乙路出土。 这只唐代的摩羯纹金长杯,高3.5厘米,长径13.1厘米,短径7厘米,重174克。

  四曲椭圆形,圈足,杯内底錾刻摩羯纹及火焰宝珠,底称以水波纹,周饰单向莲瓣纹,杯的内壁以花瓣栏形成四个区间,里面錾刻两组对称的宝相花,宝相花两侧錾刻对称折枝花。杯口沿内侧与圈足外侧各饰一周花瓣。杯心长鼻利齿的鱼身怪兽,古印度称做“摩羯”,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源。该杯造型虽是中国式,但内壁摩羯纹确实印度文化影响的产物,摩羯周围锤揲出一周突出的联珠纹装饰,又仍具有西亚金银器的特点。这说明唐代晚期金银器中中亚、西亚风格的影响虽然减弱,金银器中国化的进程几近完成,但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是纹饰)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不过是痕迹日趋隐蔽罢了。

  

  元 银镀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

  说明: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30.4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7.2厘米。

  瓶银胎制,造型仿同时期瓷器。圆唇敞口,细颈鼓腹,平底下接外展圈足。瓶外通体银镀金,腹部錾花双凤穿花纹。外底足内有压印”樊”字。錾刻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金碧辉煌,反映制作工匠的艺术修养,代表了元代银器工艺的高超技艺。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螭耳花觚

  说明:云南仁恒2005年1月23日拍卖会,成交价RMB 330,000。 高63厘米。

  

    唐 凤衔绶带纹五瓣银盒

  说明:高3.5厘米,直径15厘米,重500克。

  盒身呈五瓣梅花形,盖底、盖面均隆起。盖面以一圈突棱为间隔,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双凤作首尾相接状,凤翅双层,凤尾长飘,辅之以卷云形绶带纹、蔓草纹。外区以五瓣分成5区,每个区域内以一对相向而鸣的鸿雁为中心,底饰以蔓草、忍冬纹。盒口系绶带,上有鸳鸯、蔓草组成的连续图案。盒身通体錾有鱼子纹,装饰花纹全部鎏金。盖、身子母扣合。盒底錾有“内园供奉合。咸通七年十一月十五日造。使臣田嗣莒。重一十五两五钱一字”。咸通七年即公元866年。

  唐代金银器以皇家贵族的生活用具、佛门法器、葬具等为多,盛唐以后,器物装饰明显地由简单向复杂、繁缛发展,刻画细腻,雍容华贵。唐代晚期金银器既有宫廷手工作坊文思院的制品,也有许多外地官吏向朝廷进奉的物品。这款五瓣凤衔绶带纹银盒即为进奉之物。

  这件凤衔绶带纹五瓣银盒于1980年12月在陕西省蓝田县汤峪镇杨家沟村北的一唐代窖藏出土,此窖藏共出土了50多件唐代金银器,这批金银器中的鹦鹉团花银盘、鹦鹉葡萄纹云头盒、鸳鸯绶带纹银盘、折枝团花银海碗盖等器物,皆具有纹样细腻、写实强的特点。其中凤衔绶带纹五瓣银盒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辽 银鎏金錾荷花扞腰

  说明: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通高8厘米,长12.3厘米

  圆雕卧牛,四肢着地,顾盼回首,脊背高耸如瘤,肋骨嶙嶙。一小兽嬉戏于卧牛身畔,亦弯身回首,作亲昵状。二兽动势互相呼应,小兽戏卧牛之尾,牛尾则自然搭于小兽身上,愈显联系之密,构图之巧。作者对卧牛颌下之褶皱及压于腹底的后肢只作象征性表现,而对尾鬃则刻划精细。雕刻繁简得宜,匠意高超。更可关注的是,二兽貌相高古,似加入了一些想象成分,非一般田间俗物可比。卧牛凸睛阔口,鼻翼贲张,角弯如月;小兽身健骨清,造型奇特,耐人寻味。

  卧牛背后有二嵌孔,依二兽神态及组合关系,原件背上似应还有一小兽,现或已失。

  此作虽是小品,却摇曳多姿,布局精当,刀法娴熟,是传世黄杨木作品中较为突出者。

  

  辽 鎏金银覆面

  说明:辽宁朝阳凌源小喇嘛沟1号辽墓出土,辽宁朝阳凌源市博物馆藏。 长21.5厘米,宽15.厘米。

  契丹贵族死后埋葬时面部常覆罩有金属制成的面具,有金、银、铜和鎏金银、铜五种。此覆面为鎏金银质,应是御赐仪物之一。以银片锤制作人面形,长圆脸,浓眉细目,眼角上挑,直鼻,高颧骨面颊丰满,双唇抿合,唇上无须,为女性使用。粗犷的面型显露着北方草原民族的风貌。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汉 鎏金双驼铜饰牌

  说明:辽宁西丰西岔沟墓群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高4.8厘米,宽9.5厘米。

  西岔沟基地出土的青铜牌饰共20余面,纹饰图案主题基本有三类:社会生活,家畜动物,禽、兽类搏斗,充分显现了其独特的创作题材与鲜明的艺术风格。

  

  战国 蛇衔蛙形铜马饰

  说明:辽宁朝阳凌源三官甸子青铜短剑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长20厘米,宽5.7厘米。

  此件铜马饰系当卢,范铸,表面磨光。蛙体甚胖,双目突鼓,前肢撑立,后肢收屈分别衔于互相纠结的双蛇之口。蛇腮肥大,头呈三角形,类似蝮蛇发怒时两腮膨大状。蛙背和蛙眼均镶嵌绿松石。此当卢造型写实,形象生动,是战国时期北方草原民族青铜工艺的杰作。蛇衔蛙这种自然界常见而又令人生畏的题材,从上古起就被采用,到春秋战国时在祭冥器上多见。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俗语称金银铜铁锡为五金,而五金是被最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了。由于其质地坚硬,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因此在古时候金属主要是用来制作工具或是战争武器的。

  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材料来源渐渐变得相对容易起来,金属制礼器及装饰用品开始出现了,而且很快就流行了起来。

  最早出现作为装饰品的金属器应该是铜器了。在青铜器一栏里已有详尽的说明,这里就不再论述。宋元以后铜器主要是以各种塑像、炉具等佛教用器的形式存在的。明代宣德年间的铜香炉是大家都熟悉的器型。其实流传至今的铜香炉大多是明代晚期或者清代仿制的“宣德炉”,真正的“宣德炉”应早已失传了。

  金器的出现略晚于铜,大约是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金性能稳定,在自然界中多以游离态存在,获取较易。其外表漂亮,机械加工性能好,延展性强,因此黄金一出现就被定为装饰用品的首选金属。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外国都是一样的。在中国考古发掘中,殷墟有金箔出土,商代有夔凤绞金饰器出土。春秋战国至汉是金器盛行的时代,此时金器多为皇室及王公大户所拥有,普通民间较难一见。及至隋唐时民间金饰才真正大为流行。

  银器在自然界中不是以游离态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型式存在的,提炼起来技术要求较为复杂,故而其出现比金饰要晚。目前我们所能看到最早的银饰,大约是春秋时候错金银的铜兵器。其实这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银饰。以银制成器应始于战国。但是由于在自然界中银的储存量大于黄金,故而一旦其提炼技术为人们掌握,银器就大大地流行起来,而且由于其价格方面的优势使得民间用银饰的数量远远超过金器。这也是目前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古银器的原因。

  铁制品由于其外表不讨人喜欢,而且容易锈蚀,故大多被用以制作精糙的兵器及日用器具,很少用作精制的装饰品。但在明清时,由于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也有工匠们充分利用铁的特性,在制作铁质用品时对其加以艺术加工,赋于其美丽的纹饰。本网站里清代铁制的鸟笼钩就是非常精制的工艺品。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锡制工艺品大多产于明清以降。由于锡较软,延展性好,易于加工,特别是其气密性好,故多用其制作各类容器如茶叶罐、茶简、茶壶等。在本网站杂件栏目内有许多名人制锡茶具,既为实用器皿,又是文人玩物,往往载有名家的手迹及情趣之作,其艺术价值也是很高的。

  清 度母像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 朱碧山龙槎

  说明:故宫所藏银“龙槎”,系铸后施雕,人的头、手、云履等均系铸后接焊,而接焊处浑然无迹。其杯口下刻“贮玉液而自畅,泛银汉以凌虚。杜本题”。槎腹刻“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知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槎尾有“至正乙酉渭塘朱碧山造于东吴长春堂中子孙保之”楷书款,可见这是作者的得意之作。今与传世的几件相比看,大至整体造型,小至人物的身姿眉宇及风神态度,均显示出它是诸作中的翘楚。由龙槎上面的题诗又可明白其用途是饮酒。几件银槎杯曾辗转流传于明清两代若干名人之手,并多有名重当时的诗人为之题咏。清厉鹗《樊榭山房集》卷七《朱碧山银槎歌为秋玉赋》,亦其事之一。而诗所谓“银搓酌客客作歌”,也正说明银槎的用途如酒船之敬酒。

  

  明 双耳三足铜炉

  说明:高12.5厘米。

  此炉为标准的押经煽式样,下呈三足,腹部浑圆,肩饰双耳,耳端一角上翘,造型规整,配有荷叶形底座,胎体厚重,色泽深沉,炉身底部“宣德年制”篆书款,篆法古朴。

  

  西汉 嵌红宝石错金银铜豹镇

  说明: 1968年河北省满城汉墓出土。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中期 鎏金铺兽首衔环钵盂式铜炉

  说明: 高14.6厘米,宽18厘米。

  钵盂式炉,拨腊法铸制;敛口丰肩敛足,有原配束腰壶门承座,线条圆滑流畅,造型典雅端庄;口沿起阳文一周,丰肩两侧缀饰汉代风格的高浮雕兽面纹衔环,纹饰精致矫健。底心方框内阳文“宣德”篆书款,铭款浇铸匀净清晰。器表原本色呈赤霞红,因屡有焚香受用今呈藏经纸色;周身连座满布雪花纷飞般的鎏金飞雪斑,绚丽夺目的红霞金星色泽,彰显雍容尊贵的特质。铜质宝光灿然可比良金,器壁厚薄适中,重量分外沉甸,精铜铸炼所致。

  

  元-明 铜铸秋山狩猎图笔山

  说明:高14厘米,宽20.5厘米。

  铜笔山,作五岳式;深浮雕拨腊法二面浇铸,再合焊为一。铜质精炼如金,表锈深覆,呈蟹壳青色。正面作群山环抱,坡坎起伏,草木秋瑟,三位胡人猎骑,骑骏马奔腾而来。前者持三叉戟,正欲刺戳回首快奔之麋鹿。居中者已获一兔,猎犬飞驰追捕,再搭弓上弦,蓄势待发,另一兔双耳直竖,四足齐跃,惊憟回首。殿后者,臂立海东青,由山谷而出。远处藏躲逸之兽,皆惧恐不定;霎那间气氛充满紧张刺激的张力。背面作山崖海水,波涛涡旋汹涌,一巨鲤破浪而出。二面合璧,相互辉映亦彼此增彩。诚属笔山中精彩绝伦的制品,亦是刻划传神且韵味十足的文房精品。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 舞马衔杯纹银壶

  通高14.4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8.9-9.2厘米,重547克。

  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唐 素面带把银罐

  
说明:高9.7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7厘米,重391克。

  小口,束颈,折肩,圆鼓腹,下焊接喇叭形圈足,环柄焊接于腹部,上有垫指,下有钩尾,通体光素无纹饰。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 铜狮耳圈足炉

  说明:说明:济南市博物馆藏。 通高5.4厘米,口径15厘米,重1464克。

  敞口,圆唇,扁鼓腹,附两狮耳,矮圈足。器表为栗壳色。外底有2.6x2.9厘米扁方形阳文“琴书侣”篆书三字款识。

  

  明 铜三足筒式炉

  说明: 说明:济南市博物馆藏。 通高8.5厘米,口径14.4厘米,重1178克。

  平口微敛,直筒腹,腹饰三弦纹,三扁足,器表为暗红色。外底正中有2.7x3.2厘米扁方形阳文“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六字款识。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 铜龙耳蹄足炉

  
说明:说明:济南市博物馆藏。 通高10.7厘米,口径10厘米,重1062克。

  子母口,扁鼓腹,两龙缠绕成两附耳,近人面饰4三蹄足。盖纽做三卧兽状,俯身翘首依次相向盘绕,其间隔有两圆孔,应该是香烟的出口。器表为栗壳色。外底有2.6x2.6厘米方形阳文“永存珍玩”篆书四字款识。

  

  清乾隆 掐丝珐琅仿古嵌石带托爵杯


  说明:说明: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14.5厘米,盘口径19厘米。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辽 高台座浮雕四神鎏金银棺

  说明: 辽宁朝阳南塔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高7.5厘米,通长26.2厘米,宽8.8厘米;棺长20.5厘米,宽5.4厘米。

  银棺弧形的棺盖上錾刻云纹;棺正面錾有双门,门环、乳钉具备,其余三面分别饰浮雕的青龙、白虎和玄武;棺下长方形台座上周边围以栏杆,前面开有门,下承台阶,座底四周以阴线开光。这套银棺玲珑别致,工艺精湛,弥足珍贵。

  此棺做为中国传统葬具的变异者,以极度华丽的装饰和玲珑小巧的造型,显示它有别于普通葬具的特殊身份和崇高地位,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葬俗相结合的产物。

  

  3-5世纪 鹿角牛头形金步摇饰

  说明: 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何旗西河子出土,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 高19.5厘米。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6世纪 虎型红玉髓镶嵌金把手壶

  说明: 高9.2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7.9厘米

  碗敞口,敛腹,圈足。外壁上下各饰一条回纹带,其间饰夔龙捧团寿字纹一周共6组。内壁髹黑漆,并以金漆描绘团花朵朵,纤巧精致。圈足内有细微凸起,依其纹饰、工艺等风格推测,似应有“康熙赏玩”款识,可能因其模范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未能呈现。

  

  唐 银镀金仕女狩猎纹杯

  说明: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高5.1厘米,口径9.14厘米。

  

发表于 2007-10-19 1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宝啊[em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观龟赏鱼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观龟赏鱼论坛立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观龟赏鱼,龟龟救助,龟环境布置,龟饲养技术 ( 闽ICP备12006998号 )

GMT+8, 2024-6-16 08:37 , Processed in 1.0312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